萧山区司法局紧扣膜材料产业法治需求,创新打造法治服务新模式,为该区有效形成千亿级膜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法治动能。
一是分“三型”匹配服务需求。深入调研全区膜材料企业,根据创办时间、企业规模、有无独立法务团队等要素,划分初创型、成长型、成熟型三个类型,并围绕产业类型、科技含量等维度,制定3类26项增值服务清单,针对性开展法治服务。今年以来,协助6家初创型企业完善企业架构建设;对成长型企业开展“预约式”法治指导22次、法治体检19次;对头部成熟型企业开展专项组团式法律服务16次。
二是建“三制”提升服务实效。建立“益企说”常态化调研机制,一对一走访膜材料企业,精准掌握企业法治需求;创新“益企诊”会商研判机制,统筹区级部门、乡镇、企业法律顾问等力量,集思广益为企业解决法律难题;探索“益企拼”法律团购服务机制,以3—5家企业为一个网格共同聘用法律顾问团队。今年以来,走访企业14家,收集诉求20余条,开展会商4次,解决法律难题15个,法律团购服务为企业降低法律成本20%以上。
三是用“三式”拓展服务资源。在膜材料小镇设立24小时公共法律服务拓展点,通过全天式服务延伸法治触角;在产业核心区设立“河你益企”联络站及法治服务窗口,通过驻点式服务实现快速响应;建立企业法治联络员100%全覆盖,依托“红旗讲坛”等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座,通过渗透式服务激活内生动力。今年以来,接受产业上下游企业法律咨询160余次,即时办结率达96.1%;举办劳动用工、知识产权等专题讲座4场,覆盖职工800余人次。
萧山区司法局紧扣膜材料产业法治需求,创新打造法治服务新模式,为该区有效形成千亿级膜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法治动能。
一是分“三型”匹配服务需求。深入调研全区膜材料企业,根据创办时间、企业规模、有无独立法务团队等要素,划分初创型、成长型、成熟型三个类型,并围绕产业类型、科技含量等维度,制定3类26项增值服务清单,针对性开展法治服务。今年以来,协助6家初创型企业完善企业架构建设;对成长型企业开展“预约式”法治指导22次、法治体检19次;对头部成熟型企业开展专项组团式法律服务16次。
二是建“三制”提升服务实效。建立“益企说”常态化调研机制,一对一走访膜材料企业,精准掌握企业法治需求;创新“益企诊”会商研判机制,统筹区级部门、乡镇、企业法律顾问等力量,集思广益为企业解决法律难题;探索“益企拼”法律团购服务机制,以3—5家企业为一个网格共同聘用法律顾问团队。今年以来,走访企业14家,收集诉求20余条,开展会商4次,解决法律难题15个,法律团购服务为企业降低法律成本20%以上。
三是用“三式”拓展服务资源。在膜材料小镇设立24小时公共法律服务拓展点,通过全天式服务延伸法治触角;在产业核心区设立“河你益企”联络站及法治服务窗口,通过驻点式服务实现快速响应;建立企业法治联络员100%全覆盖,依托“红旗讲坛”等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座,通过渗透式服务激活内生动力。今年以来,接受产业上下游企业法律咨询160余次,即时办结率达96.1%;举办劳动用工、知识产权等专题讲座4场,覆盖职工800余人次。